“吃瓜群众”是一个知名网络用语。 在网络论坛中,人们发帖讨论问题,后面往往有一堆人排队跟帖,或是发表意见,或是不着边际地闲扯。有人将“不发言只围观”的普通网民称为“吃瓜群众”,用来表示一种事不关己的状态。
到后来,“吃瓜群众”就几乎已经等同于“群众”一词,可以用任意形容词来修饰。 例如“目睹了整个事件的吃瓜群众”、“吃瓜群众早已看穿了一切”、“吃瓜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”等等。
光知道吃瓜,你知道“吃瓜群众”这个词其实大有来头吗?
《礼记》成书于汉初,记载了自战国起各位大儒对礼法的解读。
其中谈到了社会各个阶级如何科学有效安全无痛的吃瓜。
《礼记·曲礼》:“为天子削瓜者副之,巾以絺。为国君者华之,巾以綌。为大夫累之,士疐之,庶人龁之。”
这是说,为天子切瓜,削皮后要切成四瓣,再从中间横断,用细葛布盖着呈上去;为诸侯国的国君切瓜,削皮后把瓜切成两半,再从中间横断,用粗葛布盖着呈上去;给大夫只削皮就够了;士和庶人则自己削瓜,削皮后把瓜蒂去掉直接咬着吃。
可见自古以来,自己动手吃瓜的都是“不知内幕”的“群众”。
春气动,草萌芽。
三月蚕桑,六月收瓜。
将是瓜车,来到还家。
瓜车反覆。助我者少,啖瓜者多。
——汉《孤儿行》
《孤儿行》是一首汉乐府诗,讲得是以一个孤儿之口诉说自己内心的哀痛和对悲苦命运的控诉。
孤儿等到六月,收获了自家地里种的瓜,开着小车送回家。 没成想,就在半道上翻了车。帮他捡瓜还给他的人很少,捡了瓜边吃边围观的人很多。 真是闻者落泪,听者伤心啊。 当然,这种风气十分要不得,一定要坚决抵制。 但“吃瓜群众”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形象也就立起来了。
魏晋时期呢,人们都愿意带个文艺青年的名头,大家常聚在一起游戏。 那时候输了游戏也是要罚的。输了的给大家表演节目,其他人则在旁边吃瓜围观取乐。
曹丕在《与朝歌令吴质书》有云:“浮甘瓜于清泉”。 后世还产生一个叫“浮瓜沉李”的成语,以表乐事。 可见,在魏晋时期也有着“吃瓜群众”。
作家刘震云在新作里也使用了“吃瓜群众”这个概念,并以此为主题创作。 在他的解读中,生活是最大的舞台,每天有许多惊心动魄的大戏上演着。 有句俏皮话说,疮生在什么地方不疼? 自然是生在别人身上的时候不疼。
清人孔尚任作《桃花扇》,里面有一句唱词: “眼看它起高楼,眼看它宴宾客,眼看它楼塌了。” 瓜吃在嘴里,甜在心里。于是围观起来,就事不关己,乐不可支了。
六棱福瓜金珠
来自古人文房
六寓家和事兴,瓜寓福寿安康
文明吃瓜,吃得有文化
吃瓜,也要姿态优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