持珠十八子,当发无上心

2016/11/10

白岩松在《你幸福了吗》一书中说:“走在人群中,我习惯看一看周围人的手腕,那里似乎藏着一个属于当代中国人的内心秘密,从不言说,却日益增多。越来越多的人,不分男女,会戴上一个手串,这其中,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;更多的却带有祈福与安心的意味,这手串停留在装饰与信仰之间,或左或右。这其中,是一种怎样的相信或怎样的一种抚慰?又或者,来自内心怎样的一种焦虑或不安?”

再好的医疗也换不来健康的生命,再多的金钱也给不了内心的安宁。我们都渴望家人健康,平安顺遂,更渴望内心的清静。
因此佩戴佛珠成为人们祈求安宁,获得庇佑的寄托。
在《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》中有“若复有人手持此菩提珠。不能依法念诵佛名及陀罗尼。但能手持随身。行住坐卧所出言说若善若恶。斯由此人以持菩提子故。所得功德如念诸佛诵咒无异。获福无量。”
在《金刚顶瑜伽念珠经》中也有:“设安顶髻或挂身,或安颈上及安臂。所说言论成念诵,以此念诵净三业。由安顶髻净无间,由带颈上净四重。手持臂上除众罪,能令行人速清净。”
——只要随身常戴佛珠,即可得佛法护佑。

十八子持珠,是佛家的经典法器。佩戴者可破除烦恼,求内心安宁,得无量功德。当人心如野马,杂念纷飞时,手持念珠可遏制妄念,增定力,生智慧,因而有人称之为“拴马索”。
 十八子持珠寓意佛教十八不共法,即指佛祖释迦牟尼佛所独有的十八种功德,非其他圣贤所有,因而名曰“不共法”。

十八不共佛法包括:
⑴诸佛身无失,佛自无量劫来,持戒清净,以此功德满足之故,一切烦恼皆尽,故于身无失。
⑵口无失,佛具无量之智慧辩才,所说之法随众机宜而使皆得证悟之谓。
⑶念无失,佛修诸甚深禅定,心不散乱,心于诸法无所著,得第一义之安稳。以上三法指身、口、意三业皆无过失。
⑷无异想,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,心无简择。
⑸无不定心,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,摄心住善法中,于诸法实相中不退失。
⑹无不知己舍心,于苦等之受,佛念念之中觉知其生住灭等相,而住于寂静平等。
⑺欲无减,佛具众善,常欲度诸众生,心无厌足。
⑻精进无减,佛之身心精进满足,为度众生恒行种种方便,无有休息。
⑼念无减,三世诸佛之法、一切智慧,相应满足,无有退转。
⑽ 慧无减,指佛具一切智慧,又三世之智慧无碍故,于慧无缺减。
⑾解脱无减,佛远离一切执着,具有为、无为二种解脱,一切烦恼之习悉尽无余,即于解脱无缺减。
⑿解脱知见无减,佛知见诸解脱相,了了无闇障。
⒀一切身业随智慧行。
⒁一切口业随智慧行。
⒂一切意业随智慧行。以上三项,乃佛造作身、口、意三业时,先观察得失,后随智慧而行,故无过失,皆能利益众生。
⒃智慧知见过去世无阂无障。
⒄智慧知见未来世无阂无障。
⒅智慧知见世无阂无障。上三者谓佛之智慧照知过去、未来、三世所有一切之事,皆通达无碍。

另外,十八子持珠也代表十八界,十八界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本,是一切苦厄烦恼的原因。
十八界分别为:
人认识外界的六根(眼界、耳界、鼻界、舌界、身界、意界)
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(色界、声界、香界、味界、触界、法界)
由此生起的六识(眼识界、耳识界、鼻识界、舌识界、身识界、意识界)
《俱舍论》卷一曰:“法种族义是‘界’义……如是一身或一相续有十八类诸法种族,名十八界。”

常戴十八子持珠,常念释迦牟尼功德,破十八界烦恼。
在《维摩诘经》中有:“然!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是即出家,是即具足。”只要有“菩提心”,即使身在俗世,也可得佛法庇佑。菩提心,即求佛法之心,利众生之心,向善之心,又名无上心。
让更多的人与佛法结缘,持珠十八子,当发无上心。